怀宁县职教中心
官方微信公众号 X关闭
欢迎来到怀宁县职教中心官方网站!    2020 年 12 月 5 日 星期六 23:5:32 网站首页|加入收藏|联系我们
学校概况 党团工作 新闻中心 管理机构 招生就业 教学科研 实训实习 学生工作 培训中心 专题专栏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
关闭×
教学科研
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: 首页>>教学科研>>教学新闻

“学生评教”与“职业评教”需辩证思考

时间:2012-05-24 07:14:33 点击:671次

    学生评教这种评价教师的方式在我国已实行10多年了,人们对其评价差异很大。现在,迫切需要把相关实践、概念与逻辑展开来好好梳理一番,因为它对时下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何去何从实在太重要了。 

  学生评教是大势所趋 

  学生评教所占权重究竟应占多大比例,需要认真考量 

  教学过程中,教师教学生,学生评价授课效果,一直是相生相伴不可拆分的两部分,古已有之,为什么现在用一个专门词“学生评教”来凸显之?其实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使然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,从制度角度看,其本质就是从计划分配的、行政规定的属性走向市场机制的、公民选择的、强调效率的属性,教育事业也绝无例外。伴随经济领域、生产领域以及目前的文化领域的改革,教育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关注“消费者”需求,关注“顾客”。教育上的顾客是谁?就是学生。那么,能否依此来说,学生说该教育服务产品(教师行为)好就是好、坏就是坏?当然没有那么简单!众所周知,教育是“公益事业”,就是说教育是公共部门,不能完全等同于私营部门或者说企业部门,教育属于精神生产,不同于物品生产。然而,从中国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,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这些公共部门还真是要向企业学习--要看投入产出的效益比,要看市场接纳的效果。因为,政府授权地方教育局,聘用教师上课,其花费是由公共财政支出的。那么学生、家长这些纳税人就有权要求用“学生评教”的方式来看看所“购买”的教育的服务质量及效用的好坏。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取得共识的新公共管理思想,换句话说,这也是一种难以幸免潮流。但潮流并不一定全部是对的,今天,全球经济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,教育上的新公共管理方式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。 

  在我个人看来,“学生评教”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地方政府以看结果、看“顾客”为借口,放弃了对教育的公益性诸如精神影响、奖惩教化等方面的引导;部分校长在校内管理中滥用“服务政府”的说法,无所作为,简单地用学生评教的方式对部分教师一票否决,逃避了教师管理的艰苦职责。尽管总体上说,学生评教的绩效导向还是有用的,不应取消,但其所占权重究竟应占多大比例,需要认真考量。

  学生评教的局限性 

  单纯讨好学生的课未必真是高质量的课 

  为什么说学生评教是有限的?什么是教育的公益性?教育行政部门更高的职责是什么?必须回到逻辑的原点,即只有回答了教育是什么的问题,才能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。相关教育的定义有很多,如果采取自然主义的、切实的、具体可感受的语言来说,教育即是以社会公理向未来社会成员施加影响。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,即代表社会公理系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,也有所谓的“人格影响”。教育即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,尤其在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情景中,其间的师生关系是:(相对)有知者向(相对)未知者施加影响。否则,学校、讲台、备课这些相关制度与设施就不复存在了,教育教学行为也不会发生。在当下英特网的认知背景下,有一个概念叫“后喻社会”,即后代对前辈的影响,这只是丰富了影响的含义,并不能颠覆了影响的本质,因为英特网的信息、知识总是基于人类以往智慧与品格的。 

  由此可见,让相对未知者评价有知者是很有限的,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小学;让身体相对孱弱者(比如小学生)去评价成熟者是有限的;用功利者(学生)去评价非功利者更是有限的。例如,一堂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课,同时有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教室上课。那位青年教师上课常用伟人的轶事趣闻(故事),而那位年长的教师却一本正经地演绎自新黑格尔学派以来的共运史。这种情况下如何评判--哪位教师依据了教学逻辑?是否只要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就是好教师呢?哪位教师更以学生为本呢?目前的中小学也不乏类似情况,换句话说就是,那些单纯讨好学生的课未必真是高质量的课。  
 
    还要用职业眼光评价教师 

  教育的质量首先来自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水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

  时代进步了,学生评教必须采用。因而,要更加注意对教师的全面评价--更加重视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所涵括的核心要素。此时,专业评价、同行评价、听课评价、专题研讨评价等方式都非常重要,其评价结果应占有相当的权重。为陈述方便,本文把这些评价方式合起来称为“职业评价”,即用职业的眼光来评价教师。 

  我个人认为,总体上看,现在学生评教的权重太大了。一些地方将评教与高考、中考等成绩结合起来,一些人将学生评教等同于“客观”、“绩效”、以“学生为中心”,这些做法与说法都有其片面性。有人说,学生在课堂,全程参与教学活动,因此他对教师的评价是最客观的。但是学生在哪些方面是客观的?这需要具体分析。比如小学生心目中“最可爱的教师”的要素可能包括某老师漂亮、讲话幽默等,淡妆、花裙、染发等仪表有时可以解释为对学生的尊重,用卡通语、网络文体谈话也显得生动活泼,但显然这些不是教学的内核,而是外在的特征,甚至有点媚俗。用职业的眼光看,为促进学生的成长、独立自主,教师有时候可以采用使学生快乐的教法,有时候却必须让学生经历痛苦。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可以用抓眼球的PPT、赏识性的批语……尤其在一些学科教学中,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·布鲁纳就曾严厉地批评杜威的“外部愉悦”和“儿童中心论”--在很多场合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,却回避了学科教学的内在逻辑。我赞同布鲁纳的这种观点。 

  用“神圣教师”的职业观点来看,教育的质量首先来自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水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,也就是说教师在自己相关科目要有学问,数学教师要会推理演算,语文教师要能读会写,同时,还要启迪学生的道德良知。继而,这就涉及评教的下一个问题,即教育的隐性与迟效的问题。学生评教一般是这个学期的即时的、实际的评教,而不是10年以后的评教。例如,初中的一堂读写结合课《上海的弄堂》,一篇学生习作曰“弄堂虽小,能住就好,有些破烂,能用就好,斯是弄堂,唯人有情……”,这篇习作在中考中得到高分。而一位教师则指出,表扬要有节制,因为她看到了这样的倾向会使中学生误入铺排、骈文的歧途。这种情况下相关学生会怎么评教呢?当时他肯定不高兴,或许10年以后才会明白老师的善意。另外,在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中,类似实例也比比皆是,很多潜在的德育教化、隐性知识或“未明言的知识”,等等,恰恰是教育的真谛,而这些都是学生评教时无法计入的。 

  两者如何结合 

  公正、客观的意见采集方式是最民主的方法 

  要“学生评教”也要“职业评教”,其结合的要点在于这些评教方式用在什么地方,用在什么时间及其比例。说到底,推行学生评教机制的依据是将教师视为“理性人”、“经济人”,教师职业再高尚也像官员、医生、经理一样,只要其工作动机还未到达理想的自觉境地,学生当事人的评教就会有客观的威慑力(包括情感成分),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一般用在建章立制、重视效率、急于获得社会声誉的办学初级阶段较为妥当。而在学校稳定发展、更注重教育的内在品质之时,专业导向的、促进教师发展的“职业评教”就要多一点。就学生评教的主体而言,低龄儿童评价结果的权重赋值要小一点,高中生、大学生要大一点。最后,这两者的比例及其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,可以将若干要素排排队,然后对有资质的当事人,包括教师本身、学生和家长、评价专家、行政官员等进行特尔斐法(Delphi Thechnique)的意见采集。在我看来,这种广泛征询意见的方法公正客观,是最好的也最民主的方法。 

  (作者:葛大汇, 陈登江, 阮华君, 海客, 张萍,  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—中国教育报)

上一篇:“学生评教”与“职业评教”需辩证思考
下一篇: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